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,公司面向智能制造、国防装备领域,是专业从事高端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生产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。公司用“具身智能”理论重新定义了机器人智能架构,于2021年提出“具身智能®是智能科学发展的新范式”,2022年获得“具身”“具身智能”商标专有权。
也是在2022年,公司创始人吴易明带领着中科光电&仝人智能团队入驻高新配套3TCOM人工智能产业社区,成为高新配套3TCOM产业社区中的重要一员。
仝人智能的“仝”,有一层很深的含义,中科光电&仝人智能的创始人吴易明对“名称”很看重,“首先,‘仝’拆开代表着人工两个字。其次,仝和同是同音词,也是同义词,我希望我们的机器人最终可以和人一样智能。”
对科研的热情,对新领域的探索欲,深深影响着吴易明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。
1998年,吴易明大学毕业进入西安光机所工作,在所里工作时,他顺利突破多项关键技术,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,把手中的项目拓展成研究室,2007年创立了光机所定向与瞄准技术室并任负责人。2009年,他拿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院的博士学位,次年晋升教授/博导,主要从事瞄准技术和原子惯性技术研究工作,已经成为精密仪器及瞄准技术领域的专家。
2013年,吴易明离岗创业,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从事高端智能机器人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。2016年,中科光电参与由西安交通大学梅雪松教授牵头,联合高校、航空航天央企用户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,获得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的项目支持。
“我是技术研究出身,又有管理研究室的经验,这两个特征有利于我出来后找到新的研究方向。另外,我对科研,始终抱有热情、想象力和探索的意愿。”
2016年以后,吴易明正式从视觉测量领域“跨界”到智能识别领域。2019年,他在智能识别领域有了重大突破,解决了“小样本条件下立体视觉对空间精细结构特征的精准智能识别”这一关键难题。2021年,他正式提出要以“具身认知”为指导推动智能科学发展。2022年,公司申请了“具身”“具身智能”商标所有权。
如今,吴易明带领着中科光电&仝人智能走入了公司发展的新阶段,“具身智能”的底层科学原理和技术成果逐步被学界、产业界认可,并进行商业化落地。吴易明除了是一个企业家,他也是一名科研学者、科学家。
前不久,“具身智能”作为科技热词被写入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。
让我们走近企业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信息。
访谈一
我们都知道您是“具身智能”商标的拥有者,也是研究者、践行者,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何为“具身智能”?
吴易明
2024年3月30日,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(CEAI 2024)在上海召开,我发表了主旨演讲《具身智能®是智能科学的新范式》。
具身智能是以具身认知为指导的一种人工智能方法,体现哲学一元认识论思想。具身智能是指主体(机器)在自体、对象与环境等要素间相互作用(信息感知、转化和响应)的过程中建构符合各要素物理实存及其关系演化趋势的认知模型,达成问题解决或价值实现的人工智能方法。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以具身智能的概念为指导,以“自组织”为主要实现思路的独立智能体,可基于自身的价值需求和与环境及其它智能体的交互,自主感知、自主规划、决策和执行,完成具体的目标任务。具身智能机器人可简称为具身智能体。
访谈二
这也是因为您带领着团队在2019年时,解决了“识别”这一关键难题?
吴易明
“精准识别”一直是智能科学领域的重点难题。它是智能体实现“任务对象由具体到概念抽象,并在信息空间进行概念比对”的过程。
我们在具身智能上的突破是唯一的。我们基于现代数学方法(微分几何、拓扑、群论等)构建全新的智能理论底层算法架构,基于小样本数据实现精细识别,是智能装备和智能机器人实现自主识别、自主移动、自适应作业的根技术。
访谈三
以“具身智能”推动的智能科学发展和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何不同之处?
吴易明
智能之所以是具身性的,原因在于智能系统处理的信息是具身性的、智能主体是具身性的,智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具身性的。对具身性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,是推动智能底层本质突破的钥匙。
“具身认知”是研究人的认知,属于认知科学。举个例子,我们认识一本书的过程是,首先我们对书有概念,看到一本书时大脑里某些神经元被激活,能够和书的概念对应起来。整个过程必须以大脑神经元的基础能力为依据,建构了书的概念,才有了后来的认知,它是由一个被动感知转化成主动地建构。
访谈四
新的研究方法和如今流行的大数据训练机器人有哪些不同?
吴易明
现在很多公司、团队使用的是“穷举法”来训练机器人。如果他们要让机器人“知道”什么是盘子,他们会反复输入大量数据,让机器人知道这是盘子的底部、侧面和整体。一旦换一个盘子,很可能需要重新训练识别。
访谈五
刚开始提出“具身智能”概念的时候,您遇到过什么难题?
吴易明
2019年的时候,一些人很难理解“具身智能”的概念,当时我可以用数学语言解读和汇报,但还没找到易理解的自然语言表达思路。但我们的产品已经研发出来了,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,其实就有了实际价值,所以我们只能用产品实证确认我们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。但是高新技术在产品开发阶段投入都非常大,如果学术界普遍不认可,创投领域决策就很困难(因为创投领域会找学术界印证我们的成果和方法),我们就难以拿到足够的投资,这样就会延缓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的进程。
在技术成果验证以后,我们把其他业务全部砍掉,在此之前公司还在做一些其他自动化产品获得收益。这几年全力推动具身智能理论创新成果落地,既要努力完成交付,又要应对学术挑战和质疑,还要在夹缝中募资支持发展,境况确实非常难。
访谈六
您当初决心找到新的创业领域、寻找全新的研究方向是有什么契机吗?
吴易明
首先,我自己认为我能创业,这是第一位,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是自信和乐观的。其次,我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事情。科技发展需要有挑战,我认为做有挑战性的事情不仅可以促进个人价值,也可以推动社会发展。
访谈七
今年两会结束后,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“具身智能”,您认为“具身智能”的前景会是怎么样?
吴易明
我认为未来机器完全可以担任所有工人的角色,依据不同的场景、精密度、危险程度,有不同的智能机器。
未来五年,通用机器人(类人逻辑架构)可以达到工厂熟练工的水平,从技术和产品成熟度上普及应用。未来十年,智能机器人可以普及到家庭场景。我们已经看到仅今年一年,国内外诞生了很多人形机器人公司,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但人形机器人普及的核心动力在于智能特性。
访谈八
高新配套公司的愿景是“卓越产业园运营商”,我们坚持打造“技术、人才、宽容度”3T产业社区,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园区运营服务体系,可以作为产业服务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,促进入驻企业间的技术协同创新和产业资源互通,与客户共成长。未来,您对高新配套有什么期望和愿景?
吴易明
来高新区的时候,也是各方领导给了我们支持与协调,在租金和人才补贴方面提供了支持,可以让我们团队专注于技术研究和生产。2023年,中科光电担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(AIIA)具身智能工作组副组长单位。2024年,我们入选了省级“瞪羚企业”、“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创新观察点企业”,身上的社会责任更重了,也获得了更多的外部动力。
“运伟大之思者,必行于伟大之迷途”,我们经历了诸多挑战,在泥泞中跋涉,但也不忘仰望星空,在真理之光的指引下努力前行。
未来我们计划推进公司业务快速发展,也需要更多、更好的合作伙伴一同前行,希望我们可以和高新配套一起,在工业4.0时代,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,探索新的发展领域,促进传统产业升级,引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,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脚印。
激活未来产业新动能
国际机器人联合会(IFR)发布的《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》显示,2023年,全球有约428万台机器人在工厂运行,同比增长10%,全球工业机器人参与自动化生产的数量创历史新高,中国是工业机器人全球最大市场。
在智能制造的所有环节中,基础工艺早已成熟,最大的难点和问题依然是智能识别和精准测量,吴易明带领团队解决了智能识别的难题。
如今,中科光电&仝人智能产品主要应用于离散型智能焊接、智能检测、特种军工机器人三大领域,应用于切割、打磨、搬运、装配等智能制造中的所有环节。关键也成功用于国家重大任务,提升了装备智能化水平。
随着“具身智能”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突破0到1的门槛,完成了从1到100的商业闭环,在吴易明的心中,智能机器人领域未来一定会拥有万亿量级的市场,也会产生比亚迪、特斯拉这样的产业巨头,他们也将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“我们可以畅想出一个未来社会,所有事情都会机器人化,汽车也可以看作一种异化的机器人,创新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,社会将会迎来新的变化。”吴易明能做的就是带领团队拥抱科技高速迭代更新,于智能时代,在潮头勇立。
高新配套3TCOM人工智能产业社区,作为前沿科技的聚焦之地,汇聚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力量,未来,高新配套3TCOM人工智能产业社区将全方位助力区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,培育新兴智能产业集群,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。